close
RC = 鋼筋混凝土構造

SC = 純鋼骨構造
SRC = 鋼骨+鋼筋混凝土的混和構造
SRC是日本率先採用的技術,在歐美,鋼骨就是鋼骨,RC就是RC,歐美發展鋼骨建築已經有百年歷史,但亞洲國家也才不過五十多年,剛開始亞洲人普遍不太適應純鋼骨外包封版的做法,廠房、辦公、商業建築還能接受純鋼骨(SC)構造的,但若用來作住宅,總讓人有不踏實的感覺,亞洲營建技術最好的日本人才開發結合兩者特性的構造,就是在鋼骨外層再另外配鋼筋並灌漿同時作保護層,好處是具有鋼骨構造及RC構造的優點,柱子強度高則柱斷面減小可使整個建築重量變輕,因而其受地震力的影響也因此變小,而RC構造特性則減少純鋼骨建築受側向力時變形過大問題,純鋼骨的高層建築地震來時搖晃程度可比RC構造利害的多。
台灣的建築營造技術向來取法於日本,心理因素、地震因素和營造因素類似的情況下,自然比較能接受並且採用此種方法了。
SC或SRC構造本來成本就比RC構造來得高,至於消費者接不接受,純粹是個人的選擇性問題。

RC與SRC結構
低樓層的房子主要是靠剛性抗震,高樓層的房子主要是靠韌性抗震。
RC造的房子剛性較大,搖晃的位移量小,因為RC是較為硬脆的結構材性質,變形大RC就會脆裂,所以需以更大的剛性硬碰硬來吸收地震能量,牆壁(剪力牆、隔間牆都重要)在RC構造就變得很重要,因為可使建築物的剛硬度(剛性、勁度)增大。
由鋼骨造的房子則韌性較佳,搖晃的位移量大,它的特性是靠搖晃較大幅度來抵銷地震水平利的能量,但是助教高樓層的會因為搖晃大而不太舒服,因為搖晃變形大所以牆壁也容易裂但主結構可保沒事。

建築物結構要選用何種型式去對抗水平力(地震,風力),得看建築細長比例而定,平面一樣但越高就代表細長比越大,也就比較適合用韌性去處理,反之則否。
所以一般10層樓以下的房子適合用RC(鋼筋混凝土)的,中高層建築(15-25層)可用SRC(鋼骨鋼筋混凝土)的,而超高層建築則適合用SC(鋼骨構造)的。


有些6~8層樓的案子,宣傳是用SRC造來做賣點,根本是不經濟(用鋼骨會較貴)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,只是成為建商拿來宣傳加價以及刺激買氣的噓頭,而民眾因為921地震後就怕了,又不懂得結構 加上被媒體及建商宣傳洗腦,結果也一窩峰認為都要多花錢去買SRC的,其實是落入了建商的網裡。


RC結構 蓋到21層的RC建築,在載重層層累積下,那柱子可能會大到1.2M ~ 1.2M以上,跨距較大點的甚至要到1.5M ~ 1.5M以上,那麼大的柱子自然嚴重影響室內可用空間和隔間情況。
所以超過20層的就經濟考量應該用SRC或SC,有效減低構材尺寸問題又能兼顧韌性抗震。

SRC的建築,以整棟大樓之整體結構運動位移而言,搖晃位移幅度最大的是越高樓層越大,也就是說頂樓的振幅位移量最大,一樓為固定端(固著於基地上)所以搖晃位移最小。
就單一樓層而言,頂樓卻又是變形最小的。
因為地震力跟建築重量成正比,頂樓其該層結構體只要負擔該層重量所形成的側向作用力,負擔的力量小,又沒有其他因素的話 變形自然也就最小,
但一樓卻必須負擔其上所有樓層累加重量形成的側向作用力,因此以剪力而言,一樓自然受力最大。
地震倒掉的大樓大半都是一樓柱子被剪斷,柱子裡面的箍筋就是為了抵抗水平剪力的,當超過剪力負荷箍筋就會被拉開或扯斷,而混凝土這種硬脆物質的抗剪力並不好,一下就剪碎了,失去混凝土承受重直重量壓力的支撐,柱裡主鋼筋就會向外爆開並彎曲下來。
當然除剪力外,一樓也是承受彎矩作用力最大的樓層,自然也是最容易遭到破壞的樓層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樓也是最容易向外逃生的樓層呢!
各樓層本身的變形程度,除一樓很大之外,結構體的變形反曲點之樓層也會很大。
結構體不是薄薄的一層而已,它是整體式的剛體架構。當搖晃時結構之間互相有牽制作用,也就是中央樓層牆壁有時反而裂得很嚴重的原因。
綜合以上觀點 可以發現哪個區域都有其弱點和優點,必須以個案的設計來檢討綜合評估才會明白,並不是說有一個通則可以直接斷言的了。

<引用網路資料...著作權屬原著>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chdesigncomtw 的頭像
    archdesigncomtw

    雅砌設計工程 │Arch design

    archdesigncom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